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
地热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可分为浅层地热资源、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地热资源,利用形式包括以取暖、制冷、工业干燥为主的热能直接利用和地热发电。
来自国家地热能中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约实现地热能供暖面积14亿平方米,相较于2015年底的5亿平方米,增长了9亿平方米。但地热能发电发展较滞后,截至目前仅有约45MW装机容量,远低于风电、光伏装机。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只靠太阳能、风能无法支撑,不把地热扶起来,很难完成这个目标。
比如,为了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在京津冀晋鲁豫以及长江流域地区,结合供暖(制冷)需求因地制宜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建设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区;在重视传统城市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的同时,高质量满足一直增长的南方地区供暖需求,推进云贵高寒地区地热能利用等。
同时,根据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在京津冀、山西、山东、陕西、河南、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区域稳妥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宜采取地热区块整体开发的方式推进地热能供暖,调动企业保护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积极性,鼓励推广“地热能+”多能互补的供暖形式。
《意见》要求,做好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及相关衔接。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在会同各有关部门编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时,要将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关情况包含在内。
据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地热部分的初稿此前就已经编制完成,并在优化论证中。
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表示,未来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发展趋势是全力发展“地热+”。具体来说,在地热资源较少的地方,可以把太阳能、水蓄能、风能等加上;反过来地热能同样也可以被加进去,比如有的地方是以水能为主,可以水能加地热,有的地方以太阳能为主,能做到太阳能加地热。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伟曾表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普遍适宜,尤其适宜在北方夏热冬冷地区规模化开发利用,浅层和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制冷)技术也已基本成熟。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水热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更是不可估量。
我国能源的消耗占比在建筑行业中大概占到28%。汪集暘介绍,“十三五”时期,据住建部统计,假如把“十三五”期间新增加的建筑5%和既有建筑的50%做改造,用地热来供暖,产值能够达到1万亿元。
联美控股总工程师武海滨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我国拥有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地热产业,也开发了一批多元化供热示范项目和地热发电项目。地热的有序开发是未来实现城市能源高质量服务与零碳排放协调统一的关键环节,具有相当的投资潜力。
豫能控股近期也表示正与泰聚能合作设立地热能公司,可提高地热能供暖项目开发效率,符合豫能控股的职能定位和战略方向,有利于增强公司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加快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上海证券报》1991年7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而创刊,是我国第一张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是新华社重点报刊,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公开披露报纸。